商家资讯

钟知霖老师的专著《发现本草》已正式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发布者:广州吴茱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2-07-26 来源:广州吴茱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发现本草》修订前叫《发现中药》,自2011年底出版以来,颇受读者欢迎,常有读者读后与我取得联系,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在历经十年之后的今天,我再次整理了这些建议,除了将原来的二辑合并为分为上、下二篇的一本书之外,还重新修订了部分偏于理论化的论述,增加了对临床更具指导意义的内容,以使得本书虽然还是着重于建立新的本草药理论证体系,但也比原来更注重于与临床的接轨。

写本书的原意,是我在最初研习中医药学时,碰到了很多疑难问题。譬如,人参是补气圣药,但人参为什么能够补气,上古时期的先哲们是如何得知人参能够补气的,它的补气作用机制是如何进行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遍阅群书,也请教了不少行家前辈,但最终也得不到完整的答案。直到最后,我决定放弃中医学的其他研习,而专注于本草药理的研究,从中寻求自己满意的答案。研究发现,后世对本草药物在人体内的药理情况已有相当的认识,其中以张元素的“辨药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为代表,但对本草药物为什么具有其相应的功效的药理解析就显得极其缺乏,这与历代医家重医不重药以及本草学著作的年久失传有关。

上古时期没有显微镜,先哲们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能通过对本草药物的观察而推知其内在的药用功效。因为一切事物的外在现象与其内在本质是有联系的。基于这种认识,我借用阴阳八卦学说等经典理论以及现代科学知识,尝试论证并理顺了自《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以来,特别是《本草纲目》之后本草学的系统理论,意在建立新的本草药理论证体系,也归纳并论证了不少药理规律,总算是做到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下篇中收录常用中药百余味,均以论述各药物的药性及其作用的机制为主,至于其产地、收采、修制等项,概不登列,这是因为前人对此考核甚是精详,无从再论。在上篇已论之甚详的药物,限于篇幅,于下篇“药论”处亦多有删略。凡收录于下篇药论者,多有议论发微,并且全部都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可以说是真正的人体实验,但求无他,唯欲使天下后世尽知草木之精深、药理之奥妙,不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致动手用药有错也。

本书虽收录的药味不多,但若分类列之又显为难,本想遵循古法,以《本经》为基准,以上、中、下三品而分以示人,使其更循合自然。但这样也存在不妥之处。譬如大黄,《本经》列为下品,李时珍亦以为它有毒而将其放在毒草之列;但事实上,经现代药理证实,大黄非但无毒,且清泻之中略带补性,其当属中品药物无疑。思虑再三,为方便读者,同时也为了特出药物味道的重要性,最后确定按其药味来分类。但在以药味来分类的同时,在每一类的编排顺序上,也是按照《本经》的上、中、下三品来排列的,也就是越是前面的药物就越是上品,而越是后面的药物就越是接近下品甚至有毒,只是文章里面没有专门说明而已。

同时,本书所论多有参录前贤之言,为方便读者,凡是参录近代以来的论著,在此一概保留原述;部分参录清代以前的论著,则多转译为白话文,以使其更为通俗易懂。其中,特别是邹润安的文章,其人发微药物最是深刻,但文言也比较深奥,没有一定古文基础的朋友很难看得明白,所以解读的时候就比较多一点。本书参录的论著,主要有以下三本,分别是: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参考的是由良石编译,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的《本草纲目白话精译》。本书中所参录李东垣、王好古等人的话语,也大都参考该书而得。

2.唐容川的论著:主要参考的是由胡国臣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的《唐容川医学全书》里面关于《本草问答》的内容。

3.邹润安的论著:参考的是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1957年版的《本经疏证》《本经续疏》及《本经序疏要》合本的相关内容。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