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地处中关村自主创新高科技园区。学校创建于1949年,与新中国一起诞生、共同成长。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逐步发展壮大。1998年创办寄宿部,2003年新建天秀校区,2004年成立国际部,2010年接收海淀区北宫门小学,成立中央党校校区。2019年8月17日与怀柔区雁栖学校签订一体化办学协议,成立中关村一小怀柔分校。2021年7月14日新建中关村第一小学科学城分校。2022年4月9日与顺义区教委签约接收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成立中关村第一小学顺义学校。2022年8月2日接收海淀区西二旗小学,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第一小学西二旗分校。目前,学校已形成一校八址的教育集团, 共计二百六十余个教学班,近万名学生,约六百名教职工,特级教师、市区、学区带头人、骨干教师近二百名。

多年来,学校在“做最好的我”的核心价值选择引领下,在“建一所具有儿童立场、首都特质、国际视野,师生相互学习的‘最好’的学校”的共同愿景感召下,在“自主发展、主动适应、自我超越”的办学理念指引下,走出了一条内涵、特色发展之路。

中关村一小教育集团坚持“一个标准,一套制度,一种文化”,基于儿童立场,坚守“五项品质”追求,通过“一会两院”“三个中心”+“项目负责制”等管理机制变革,激发师生成长内驱力,创造性地解决多校区的管理与联动,让学校发展成为每位老师共同的责任与担当。在研究教师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面、不同水平教师发展需求不同的特点,通过多年地积累和完善已经开发“目标引领、交流分享、调研反馈、课程建设和榜样引领”五类共计三十几项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形成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平台宽广、分级清晰的校本课程体系帮助每一名教师找到自己职业发展的成长点。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同伴分享文化,教师合作机制,读书交流、教研活动、外出汇报、班主任咖啡分享时光等,鼓励教师交流、分享、互助,共进。通过科研资源与实践资源共享、科研人员长期驻校引领科研发展、联合举办国内外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中关村一小教育集团在基础教育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近几年,提出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学业评价机制”的核心任务,开展了基于标准的学习。学校分类、分段细化学生培养目标,形成“会学习、懂生活、敢负责、善合作”葵园学子培养目标体系;立体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6-2-6课程体系;变革教法、学法,构筑学习场域,形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系列策略;开展新学堂自主教学实践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践行“五好行动主张”;建立课程、教学、评价的良性循环系统,形成多元、开放的特色学生综合评价方案;整合学生、家长、社区及社会资源,建立学校智库;统筹科研资源,形成“一中心、三基地”的教育资源群,建立专家动态诊断与评估机制等,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优化学习方式,提升教育质量。

中关村一小教育集团以科学人文的发展目标确立学校自主发展方向,以科学人文的学校管理激发学校自主发展活力。经过全体教师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学校凝练出“科学启智 教育立身”的精神内容。用科学启迪学生智慧,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的一代少年;用教育开启学生心扉,寻求做人之道,培养具有社会公德、健康人格、人生理想的一代少年。“科学启智 教育立身”正是我校倡导并努力实施科学与人文素质交融的教育体现。

近年来,中关村一小教育集团建立了集智慧管理、智慧教学、葵园e家、智慧教研等一体的智慧教育云中心。实现各类应用平台的互联互通,构建多元立体数据收集处理系统,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决策水平。完善“葵园云课堂”,做到了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学生都可以随时登陆进行学习。同时,学校制定了专用教室配置标准和公共用房配置标准。加强体育、舞蹈、美术等专用教室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数字化实验系统等功能教室建设。学校还将班级教室也纳入到“主题教室”的改造中,师生共建教室,彰显班级的性格。目前已实施的项目有:“流动科技馆”、“空中小农庄”、“楼道分解图书馆”等。让每一间教室、每一条楼道、每一个楼梯拐角、楼顶空间都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丰富体验的载体。除此以外,学校充分开发利用中关村一小智库,整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特别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和家长的智力资源,帮助学校共同开发建设自主发展课程,使智库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成长。

“最好”成就“大家”,是集团的教育之梦。学校的教育实践致力于为满足每一个生命的独特需求而存在,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自身生命量度之内的“最好”:每一名师生都有贡献和引领的机会,每一个生命都有成长为独特自我的舞台,人人都能成长为“名师”、拥有“大家”风范;每一个人在同伴有困难之时都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并最终汇集一人之力、多方合力来成就“大家”的“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