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人民政府网官网http://www.hongtong.gov.cn
洪洞县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东隔霍山与古县为邻,西靠吕梁与蒲县相接,北与霍州、汾西毗连,南与尧都区接壤,因城南“洪崖”、城北“古洞”得名,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洪洞为杨县,隋义宁二年改杨县为洪洞县,自隋朝设立县以来一直沿传至今。全县辖15个乡镇、32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63.7万,是山西第一人口大县,总面积1494平方公里。全年无霜期210天,平均气温12.7℃,平均日照2079.1小时,年均降水量441.5毫米,平均海拔430米,最高峰霍山老爷顶海拔2347米。全县耕地102万亩(水旱各半)。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兼有豆类、薯类,小杂粮等,一年两熟或多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省优质小麦基地县。
“洪崖崭壁,古洞连天”。洪洞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华人老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造就了洪洞特有的风土人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洪洞境内有250多处人文名胜及自然景观,从远古神话传说到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仅《中国历代名人词典》所列的26位远古人物中,有一半之多在洪洞都能找到其活动遗迹。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娥皇女英,造父驾车,许由洗耳,师旷正音,叔向贺贫,相如遗族,千古佳话,至今流传。闻名华夏的大槐树,全国四大名塔之一的广胜寺琉璃飞虹塔,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监狱,都聚集在这里。侯村遗址出土的石铸、石斧等打制、磨制原始生产工具提供了有力证明了早在商周时期洪洞就有人类活动,繁衍生息。属晚商时期的上村遗址,晚商周初的坊堆遗址、永凝堡遗址、杨侯国古城遗址昭示着商周时期的古代文明,尤其是坊堆出土的周初甲骨文,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周初甲骨文。
洪洞县山川钟萃,人物灵秀,古称“礼义之邦”、“神圣之邦”,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名人将相、圣人哲士举不胜举,历史上曾涌现出了虞舜时期制定刑律的皋陶,晋国乐师、后被尊为乐圣的师旷,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徐晃,明代不畏强暴、勇斗权奸的户部尚书韩文、书法大师王铎,清代乾隆兵部侍郎刘秉恬、理学家范高鼎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臣武将,俊义之才。近现代,更是英才辈出,洪赵大地走出了地方志学家王轩,民主革命者温寿泉、张煌、张瑞玑,佛学家、象棋大师贾题韬,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南汉宸、王世英、张道吾、薛克忠,享誉中外的书画大师董寿平,现代作家孟伟哉、文艺评论家郑笃、版画家苏光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杰出人物。
洪洞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大西高速客运铁路、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国道108线、霍侯一级公路纵贯南北,国道309线、临汾北环高速、京昆至青兰高速洪洞连接线、山西中南铁路大通道、赵克公路横跨东西,支线公路四通八达,乡村公路自成体系,“六纵六横”道路框架基本形成。
洪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县”之一。东西部山区蕴藏着大量煤、铁、石膏、铝矾土、油页岩、陶土、石灰石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县域煤田面积120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44.15亿吨,可开采量20.15亿吨,且煤质好,埋藏浅,分布广,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全县水资源充沛,汾河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地下水资源1.4亿立方/年;广胜寺霍泉是县内最大的碳酸盐岩溶泉,流量为8000万立方/年。
洪洞是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具价值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平安县城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先后荣获了“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和“中国社会治理创新范例50佳”两项殊荣。近年来,洪洞县委、县政府在中央、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攻坚克难,创优争先,奋力拼搏,干事创业,以全力以赴的投入,脚踏实地的前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历史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