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人民政府网官网www.sxgp.gov.cn
高平市人民政府网官网http://www.sxgp.gov.cn/ 高平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东与陵川县接壤,西与沁水县为邻,南与泽州县毗连,北与长治市上党区、长子县相接,是晋城市的北大门,因其四面群山环绕、中部相对平坦而得名。
高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的发生地,也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和闻名全国的“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和“上党梆子之乡”,是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山西省全域旅游示范、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山西省双拥模范城(县)、平安山西建设示范市(县、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
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称长平,北魏至今称高平。1993年5月撤县设市,总面积94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街道)、304个村民委员会、3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53054人。
高平区位优势明显。郑太高铁、太焦铁路穿境而过,境内设高平东站、高平站。长晋高速公路、208国道和高平至晋城一级公路纵贯南北,陵侯高速、坪曲公路横穿东西,境内村村通油路、村村通班车。南距郑州国际机场和洛阳机场150公里,北距长治机场55公里,同天津、日照、连云港三个海港均有高速公路相连。
高平自然气候宜人。高平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0.4摄氏度,年均降水量600毫米,无霜期180—200天,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
高平农业基础较好。全市耕地面积62万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机械化旱作农业基地,全市粮食总产量达2.44亿公斤。高平素有“生猪之乡”的美誉,是受国务院奖励的生猪基地示范市、生猪调出大县(市),是全省“一县一业”生猪示范县(市)、第一养猪大县(市),全市年生猪出栏达150万头。高平素有“梨乡”之称,所产黄梨个大、味浓、香甜适口,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高,水分大、耐贮运,有大黄梨、削梨、夏梨等十多个品种,其中以陈区镇铁炉村所产的大黄梨品质最优,俗名“铁炉梨”,明、清时曾为贡品。高平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市)、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试点县(市)和全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目前已形成生猪、蔬菜、黄梨、丝绸四条全产业链。
高平工业条件优越。高平是全国闻名的“煤铁之乡”, 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无烟煤分布广、储量大、埋藏浅、易开采,全市含煤面积约810.75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85.7%,累计探明地质储量66.24亿吨,可采储量22.36亿吨,是全国首批100个重点产煤县(市、区)之一。高平现有煤矿企业32座(包括晋煤集团长平煤业有限公司,兰花集团伯方、望云、东峰、唐安煤业有限公司),其中,高平自有煤矿27座,2022年全市规上煤矿企业实现工业产值334.35亿元,同比增加116.53亿元,增幅53.50%。高平历来就有冶炼、铸造的传统优势。
高平历史文化悠久。高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神农炎帝故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炎帝文化历史遗存数量最多,公祭民祭源远流长,民间传说与风情习俗流传广泛,连续举办八届“问祖炎帝·寻根高平”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拜祖典礼,先后被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神农炎帝文化研究基地”;是长平之战发生地,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奠定了秦王朝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中华民族从这里走向统一;是中国古建博物馆,现有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1574处,其中国保22处、省保22处;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中国传统古村落61个,宋金时期的古建筑超过长江以南的总和;是上党梆子之乡,上党梆子五朵梅花奖得主悉数根扎于此;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八路军总部、115师344旅旅部及朱德、彭德怀、左权、徐海东、黄克诚等将帅在高平指挥作战,留下光辉足迹。在国保单位中有四个“全国之最”:元代姬氏民居是我国最早的木结构民间住宅建筑,开化寺壁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彩绘图案,二郎庙金代古戏台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戏台,宋代崇明寺中佛殿拥有我国目前唯一的断梁结构。
近年来,高平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晋城市决策部署,全力实施“1235”战略,紧紧扭住“两件大事”,努力做好“四篇文章”,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27.3亿元,增长9.4%,总量连续3年位居全省县(市)前五;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9亿元,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2236元、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652元、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6.9亿元、增长58%,总量位居全省县级第一、创历史最佳。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23年5月更新)